> 文章列表 > “不将稽古愧桓荣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不将稽古愧桓荣”的出处是哪里

不将稽古愧桓荣”这句话,出自晁补之的《和二叔父少监入馆见赐诗》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?其实,它的意思是:不深入研究古文化,就会感到愧对像桓荣这样的古人。晁补之作为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,文学造诣深厚,但他的诗词里却透露出一种消极归隐的思想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:在现代社会,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古人那样,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?

相关问题来了: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如何平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现代生活的需求?其实,答案并不复杂。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,比如在闲暇时读一本古籍,或者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。这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,还能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宁静和归属感。

更进一步,我们还可以思考: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有哪些实际的价值和帮助?以晁补之为例,他的诗词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,还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。这种精神内核,对我们现代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,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。所以,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,抽出一点时间,去感受和传承那些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和美好。

“不将稽古愧桓荣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不将稽古愧桓荣”出自宋代晁补之的《和二叔父少监入馆见赐诗》。

“不将稽古愧桓荣”全诗

《和二叔父少监入馆见赐诗》

宋代 晁补之

楩楠要是晚方成,雄朔遗风世共惊。

屑去未惊容必去,逃名还自得高名。

歌行元白辞涛壮,书画锺王笔势精。

乘马辎车何足算,不将稽古愧桓荣。

作者简介(晁补之)

晁补之(公元1053年—公元1110年),字无咎,号归来子,汉族,济州巨野(今属山东巨野县)人,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。为“苏门四学士”(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、秦观、张耒)之一。曾任吏部员外郎、礼部郎中。 工书画,能诗词,善属文。与张耒并称“晁张”。其散文语言凝练、流畅,风格近柳宗元。诗学陶渊明。其词格调豪爽,语言清秀晓畅,近苏轼。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。著有《鸡肋集》、《晁氏琴趣外篇》等。